文档名:情系海岛半世纪 第二故乡献毕生 作者:嵊泗县支部委员会   转自:嵊泗县支部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10/26 浏览人数:

情系海岛半世纪 第二故乡献毕生

嵊泗县支部委员会

 

2010年10月20日

   49年前,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号召,主动报名请缨参加;49年前,他告别年迈的双亲和柔弱幼小的妻儿,告别世代的家园——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东海前沿嵊泗小岛;49年前,他离开全国著名的仁济医院高年资住院医师岗位,来到技术设备低弱简陋的小岛医院就任内科医师。从此,他将嵊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视海岛居民为自己的亲人,凭籍上海第二医学院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深厚理论功底和仁济医院整整五年的临床经验与医疗实践,结合嵊泗海岛渔村的具体实际和特殊情况,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在肝脓疡治疗、心包穿剌、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河豚鱼中毒抢救和内科物理诊断技术等方面,摸索总结出了独到而高超的经验,以精湛的技艺,以无私的奉献,为第二故乡人民的健康安宁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他先后担任嵊泗县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嵊泗县支部主任委员、嵊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舟山市政协副主席和浙江省政协委员。1984年,他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5月,在庆祝舟山解放60周年系列活动中,他被市卫生局评为“舟山卫生60年十大人物”。同年7月,被嵊泗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见证历史 嵊泗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直至今天,已是81岁高龄的他---陈保罗,还在为海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百姓健康幸福而默默操心——

甘舍小家顾大家   愿离繁华赴远岛

      1961年10月30日夜晚9时,“中浙1号”客轮缓缓驶离十六铺码头,向东海深处的嵊泗列岛驶去。陈保罗倚立舷舱船栏旁,望着渐渐远去的夜上海和黄浦江湾璀璨灯花,思绪如潮。

      时嵊泗归辖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嵊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尤其缺乏有一定水平的医疗业务人才,再加上交通不便,海岛百姓就医难,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缺乏保障。应嵊泗方面要求,上海市卫生局奉上级指示,选调一批德艺双馨的青年医务人员充实嵊泗医疗卫生队伍。

      陈保罗1955年8月以优秀成绩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即被选任本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医师,经5年实践磨炼,已成为负责内科教学科研、实习生辅导和主持医务工作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参加医院召开的支援海岛医疗卫生工作动员会后,陈保罗毅然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当时陈保罗家庭负担很重。他的父母是上海市妇幼医院老职工,都已到退休年龄,辛苦了一辈子需要儿子照顾;他妻子是上海第九医院内科护士,一年四季须日夜倒值班;家中有三女一男4个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的女儿出生才3个月,嗷嗷待哺。他若赴海岛,这养老哺小的重担就全落到了本身工作已很辛苦的妻子身上。但他的选择得到了老父母和妻子的理解与全力支持。

      客轮经一夜航行,于11月1日凌晨驶进了嵊泗小菜园港湾。没有码头,一艘小舢舨接陈保罗和同事们上岸。爬上怪石嶙峋、海藻生滑的汰潢,攀上尖尖的梭头山,陈保罗手提装着洗涮用具和换洗衣服的行李袋与一张草席包裹着的棉被,在岛上卫生部门组织的欢迎队伍的锣鼓声中,一路步行来到当时列岛最大的医院。这是嵊泗县人民医院的前身,在今新华侨饭店(即原北界村饭店、嵊泗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原址上。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房内,楼下几间是拥有30张床位的住院部,楼上是办公用房和医务人员宿舍。门诊部则是在斜对面仅隔十来步路的一处旧瓦房(今嵊泗县中医院旧址),仅有如今看来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几个科室及门诊室、手术室和产房。医院食堂则是在门诊部后边的茅草屋。全院仅有二十五六位医护人员。不仅是医务人员生活艰苦,更让陈保罗关注的是这岛上行医环境条件与技术设施,与上海大医院真是有天壤之别,他们面临严峻的考验。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年方31岁的陈保罗甘愿舍小家顾大家,以苦为荣,以为百姓解除病痛为乐,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岛医疗卫生工作中。

历经磨难志不改   扎根小岛解病危

      1961年前后,正是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人们连饭也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疾病也多。陈保罗到医院办理报到手续后第二天就开始值班。早晨查病房时,他发现有个叫赵阿方的洋山东平村渔民,腹部隆起,全身瘦得皮包骨,30来岁的人看上去像60多岁,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尽管此患者住院已3天,但一直未施以有效诊治,当时不要说小岛医院没有超声波仪器,连上海大医院也只有“A超”。陈保罗凭目测、手摸等方式仔细诊查后,确认其患肝脓肿,必须立即进行肝脏穿剌。由于在此之前医院从未开展过肝脏穿刺,有的医师认为风险大不愿承担责任,陈保罗当即决定由自己来负责穿剌手术,成功从病人肝脏内抽出500毫升脓水。第二天一早查病房,赵阿方感激地说:“陈医师,我人爽快多了!”接连进行三天穿剌,并经半个月的治疗,赵阿方康复出院,又驾船出海闯荡风浪捕鱼捉虾。此后陈保罗每次巡回医疗到洋山,总要去探望赵阿方。那段岁月渔村丧生于“肝脓水”的病人不少,赵阿方见到陈保罗总念叨“是陈医师救了我一命,保全了我一家”,老人一直活到七八十岁,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贫穷和缺乏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当时小岛渔村居民发病往往是先到小宫小庙求“仙丹”、“仙水”,请“老山伯”(方言即游荡的小鬼魂),直到病危才送医院抢救,往往延误治疗。有些重症病人经住院治疗刚有好转,却又认为是其家里请“老山伯”和“仙丹”、“仙水”显灵,不告而别。出于医德与责任心,秉性正直爽快的陈保罗总是要直言相告这样做的危害性,却不料给自己招惹了麻烦。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一位年方二十七八的青年妇女从枸杞岛送进县人民医院住院部,陈保罗询问其家属,获知病人已连续昏迷三昼夜,期间家人不停地在为她请“老山伯”,直到病人快要“过去”,才用渔船急送过来。陈保罗通过观察,结合病史,当即确定其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做腰椎穿剌取脑脊液化验进一步确诊,而后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经抢救,病人性命保住了、健康恢复了,但陈保罗对这种愚昧落后现象深感忧虑,忍不住批评病人家属:“你们这样做,弄勿好会送脱亲人性命的。”病人家属连声称是,但有人却到医院领导面前告状:“陈保罗又在向病人家属发脾气”云云。那位院领导不作调查,就把陈保罗叫去一顿斥责。当时,一些大陆来的青年医师受不了海岛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去。尽管陈保罗对某些领导的这种粗暴做法无法理解,但组织上对他的工作表现和成绩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与信任,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1966年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也刮到了嵊泗,掀起了“红色狂澜”。纯真的工人儿子陈保罗,仅仅因为姓名中有“保罗”二字,硬被荒唐地扣上了“特务分子”黑帽;又因为他曾是上海第二医学院高材生,注重高新科技研究运用,被诬为走白专道路的学术权威,遭受到无休止地批斗,剥夺了行医权,在医院后勤做清卫工,还被逐放到岛上农业队监督其进行劳动改造。在老父亲逝世时,父亲所在上海医院发来电报、打来电话让他回去见老父亲最后一面,但“造反派”仍不放人,他从身体上与心灵上受尽了折磨与屈辱。

      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陈保罗孤身一人在他乡远岛,白天与厕所痰盂为伴或头顶蓝天脚踏农地,但这并不令他害怕,然而被冤枉和践踏人身权利的遭遇,尤其是被剥夺行医权为百姓服务,眼看一个个病人遭受病痛折磨的境况,令他于心不忍。他回顾了自己到嵊泗五六年来的历程,始终以院为家,岁岁月月日日,只要患者需要,不分深夜还是年节,都是随叫随到,从无丝毫懈怠,眼前虽遭无端灾难,但自己问心无愧;在这人生的危难关头,陈保罗更想起了当年自己离别亲人远赴嵊泗海岛时父母的叮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正气硬朗做人,凭着良心做事。”也记起了当年告别仁济医院时,全国著名的内科专家、一级教授黄铭新的教诲:“你志愿赴嵊泗为小岛百姓服务是好事,一定要时刻牢记使命,持之以恒。”陈保罗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闯过风浪险滩。

      “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音。”此时的陈保罗,尽管身陷困境,但心头畅亮,风潮难平心潮平。他依然百折不挠,不顾个人得失安危,竭尽心智济危解困。1968年初春时节,寒气逼人,陈保罗正在医院卫生间做保洁,忽有一中年妇女匆匆走近他,悄声说她在五龙会城岙一年少侄女因病住院好几日,病情一天天加重,却始终没有告知是什么病,全家老少心急如焚,要求他想办法去查看一下。陈保罗冒着被“造反派”发现批斗的风险,装作打扫病房探望了那位女孩,为其确诊病情。他悄然告知女孩的姑姑,千万要小心她侄女的病情,她患的可能是化脓性脑膜炎,不尽快有效救治,就可能殃及生命。可当时的县人民医院被“造反派”闹得乱哄哄的,自己又没有行医权。面对患病女孩姑姑焦急的神色,陈保罗猛然记起当年自己在仁济医院内科当高年住院医师时曾带过一个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后来当了军医,现就在驻嵊部队医院。按照陈保罗的嘱咐,那位中年妇女悄然带着侄女赶到部队医院,那位军医认真复查后对症下药,患病女孩终于转危为安。

      同年冬天,当时的医院“革命委员会”派人叫陈保罗到门诊为病人诊察。原来是县城所在泗礁岛青沙岙有位30多岁渔家妇女,肚腹隆起像待产孕妇,但她自我感觉不是怀孕,丈夫和婆婆怀疑她有婚外情,那位渔妇和娘家人有口难辩,甚至想以死换清白。住院多日,也查不出所以然,院方只得让陈保罗临时出诊。事关重大,陈保罗谨慎细心诊察后,确认这位渔妇患的是卵巢囊肿,且囊肿可能重达约3公斤左右,须立即动手术。术后一秤,那块囊肿果然有3公斤重。那位渔妇很快康复出院,娘家人、夫家人都庆幸遇上了陈保罗这样的好医师,妙手回春。

结合岛情勇探索   风波浪丛拓新路

      陈保罗自1961年11月来支援嵊泗医疗卫生工作后,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组织选派我们到小岛,就是要我们挑重担,勇于负责解难题。他通过多年实践认识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嵊泗海岛渔村疾病的发生与防治,具有和江浙沪大陆及周边海岛许多不同之处,作为主治医师,不仅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更要深入渔村贴近群众,勇于探索,闯出一条适宜嵊泗海岛渔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路子来。他加强了当地多发常见的肝脓疡病、河豚鱼中毒抢救与麻疹等疾病的诊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1962年夏汛,与县城邻近五龙乡一位30多岁姓马的渔民,来县人民医院就诊住院,多次为他进行诊治的医师一直认为他患黄疸病,是肝炎,但屡治不愈,病情越发严重。这次来到医院就医时刚好遇上陈保罗值班。陈保罗详细询问了病史,进行了认真检查,发现胆囊区有硬块,初步诊断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他建议先施行外科手术,再结合内科治疗。但鉴于当时设施比较陈旧落后,外科医师对做这个手术有顾虑。陈保罗主动要求配合手术,鼓励两位外科医师大胆上手术台。由于患者久病拖累,体质十分虚弱,手术中几度发生休克和呼吸道痰液堵塞,险象环生。负责麻醉的护士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又急又怕哭了起来。紧急中,陈保罗想到牙科有脚踏吸痰器,即刻搬来亲手操作,吸出了患者呼吸道中的痰液。手术从下午两点一直做到晚上七点,终于顺利完成。马姓渔民得救了,不久后康复投入了捕捞生产。这桩内外科协作治疗胆囊结石重症的成功医案,为嵊泗县人民医院开创各科合作、中西医结合治愈不同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自到嵊泗后,上海家中的困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父母亲日益年老体衰,独养儿子和第二个女儿去崇明红星农场当了农场工。妻子即要保证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照顾两位老人,还要牵挂在郊区农场的儿女和远离在偏僻海岛的丈夫。尽管如此,陈保罗还是逢年过节也难得回家一趟,一年到头不是忙于埋头处理县人民医院疑难病症和要务大事,就是领头深入渔村基层,或巡回医疗,或处理突发性重大事件。

      1964年5月23日上午,远离县城的枸杞岛上的水产品加工厂食堂,发生一起26名青年职工误食河豚鱼内脏中毒事件。虽然岛上有驻军卫生队,但对抢救食用河豚鱼中毒显然缺乏经验。其中一名18岁女青年由于误食剧毒的河豚鱼子,虽经抢救仍不治身亡。中共嵊泗县委对此事十分重视,召开县委常委会作出决定,派遣经验丰富的医疗队即刻奔赴枸杞岛。陈保罗毅然挑起这副重担,带领5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医护人员,坐上机帆船急驶枸杞岛。经数昼夜的不懈努力,终于将25名中毒男女青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通过这起成功的大规模的河豚鱼抢救治疗,陈保罗将误食河豚鱼中毒救治技术传播到了县人民医院每个医务人员,此业务技术成了人民医院的特殊强项。无论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在21世纪初至今,几十年来,数起安徽等外地民工误食河豚鱼中毒引起生命垂危的事件,都通过县人民医院及时有效的救治而起死回生,转危为安。

      同是1964年冬汛,中国历史上俗称“小四清”期间,陈保罗带领医疗队在徐公山小岛上和渔民实行“同吃、吃住、同劳动”式的医疗巡回服务。半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海上刮着10级大风,陈保罗接到县人民医院紧急电话通知:黄龙岛突发流行性麻疹。让他和医疗队员们马上收拾行李,乘县渔场指挥部派来接应的机帆船到黄龙岛进行诊治。冒着海上风大浪高的风险,陈保罗和医疗队员们毅然登上机帆船。上了黄龙岛,一了解岛上麻疹病流行的情况,不由吃了一惊,一个不到万人的小岛,竟然有100多人患上了麻诊病,情况十分严峻。现在麻疹不算什么重病,但在当时却危及生命。这些患者病情均较严重,不少人抢救还急需输血,可岛上卫生院又没有血库。陈保罗沉着应对,一边布置紧急救治,一边挽起袖管带头献血。随后一刻不停地带着医疗队挨家挨户上门进行病情普查和指导消毒预防。经过一段时间日夜不停的努力,百余名急性麻疹病人被治愈,而且有效防止了疫情扩散,使黄龙岛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龙腾虎跃的勃勃生机。

      到嵊泗近半个世纪以来,陈保罗始终保持着深入渔村服务百姓的优良传统,即便在他相继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人大常委副主任、舟山市政协副主席时期,还亲率医疗队,先后与历任县委书记李世通、徐显伏等一起深入嵊山渔场第一线和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徐公岛以及其它小岛,为渔民送医送药。即使在他退休以后,甚至年逾80高龄,仍不离不弃根植嵊泗,并把退休在家的老伴也接到岛上,以海岛为家,发挥余热。他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农工民主党嵊泗县支部的小岛义诊活动,带领中青年医师和专家为渔民除病痛排忧患,深受小岛群众的敬重爱戴。每次闻知“陈医师上岛来义诊”的消息后,许多曾得到过陈保罗救治的渔村老阿公、老阿婆都纷纷翻山越岭前来探望,不停地说“阿拉勿是来看病的,就是来看看陈医师的!”

      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生命是所有万物财宝中最值得珍贵的。陈保罗把自己最珍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与海岛人民的健康平安紧密相连。他舍弃繁华、甘守清贫和患者至上、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与精湛医技,熏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海岛医疗卫生人才,他们相继成为嵊泗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院长、科主任等医疗业务骨干,成为海岛医疗卫生事业的顶梁柱。正如1977年曾到嵊泗县人民医院跟随陈保罗进修学习,30多年如一日坚守壁下小岛卫生服务岗位,2008年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的钟杏菊动情所说:“像陈医师这样上海医大高材生,大医院高级医师都能扎根小岛,我们这样小岛渔民的后代更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弘扬他的医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