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医生走进千家万户
幸笑薇
站在医改全局高度,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既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下步深化改革的基石。推行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可有效引导全科医学模式在基层落地生根,建立完善“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之间的协作模式,解决全科和专科(基层和县级以上医院)之间功能紊乱的问题。
记者获悉,“实施《健康舟山2030行动纲要》,加强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责任医生规范签约率达到30%……”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现状】 内在激励和外部支撑机制仍需完善
2016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的七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推进签约服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市规范签约服务将覆盖一半人口,基层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县域内就诊比例达90%左右。从目前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运行情况来看,要完成相关目标,亟须进一步完善内在激励和外部支撑机制。
农工党舟山市委会认为,我市开展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中,主要存在签约服务政策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签约服务动力不足等问题。例如目前的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师(临床类别或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和其他具备签约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担任签约责任医生。在实际操作中乡村医生、中医类别和保健类别的医生综合服务能力不足,较难有效开展签约服务。
民盟舟山市委会认为,我市开展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中,责任医生队伍基础薄弱、政策引导力度不足、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还亟待解决。例如医保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倾斜力度不大,按照目前政策规定,签约居民可享受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3个百分点报销比例的优惠,但这不足以吸引社区居民优先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影响居民签约的积极性。
【建议】 加强责任医生队伍建设,完善签约服务工作机制
农工党舟山市委会认为,建立完善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中之重。
农工党舟山市委会建议,各级政府加强签约服务的组织协调,整合部门合力,共同推进签约服务工作。例如将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纳入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将工作机制完善情况、政策落实情况、服务兑现情况、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根据财政能力逐步提高补助额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社区卫生20分钟服务圈,夯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同时,农工党舟山市委会建议,要着力做好基层卫生队伍稳定工作,完善县域基层卫生人员统筹机制,以县(区)为单位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动态调整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统一规划、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配置;拓宽基层卫生人员招募渠道,继续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定向委培工作,进一步放宽偏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招聘准入标准;依托信息化支撑实现优质资源下沉,用好“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医疗机构联动工作格局;激发基层卫生队伍活力,落实好绩效工资增量政策,加强绩效考核,对绩效奖励不作封顶限制。
民盟舟山市委会认为,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建议加大责任医生签约服务队伍建设,注重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培养,要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加强全科医师的同质化培养;设立全科医生培养专项资金,对现有基层医生实施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使之逐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能力和资格;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业务指导中心的作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鼓励、支持城市公立医院医师和退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服务,并获得合理报酬。
民盟舟山市委会建议,在目前的基础上,签约居民整个医疗服务过程,包括市内外的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均提升2个以上百分点的报销比例,前提是必须经过签约医生的转诊;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上级医院要为社区签约居民预留一定的号源和提供住院的便捷;建立以责任医生为核心的责任服务团队,建立医护绑定、分工协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医生绩效工资补偿制度,建议设立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专项资金,根据签约数量和服务质量,给予激励;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卫生信息化的投入。